张 俊 ? 1935年7月的大洪水退后,荆沙水灾救济委员会作了一个调查:江陵县划分为六个区,各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灾,其中以草市和沙市两区最为严重;全县四十多万人,有灾民二十多万,其中受赈灾民十二点八万(民国《荆沙水灾写真》)。 ? 后来,武汉大学的学生又来江陵县作灾情考察,在其编写的《湖北江河流域灾情调...
张 俊 ? 沙市商会的办公地在聚兴诚银行楼的西侧,大门朝着中山马路,进门后有一条长廊,走到尽头是一间会议厅。1935年7月9日下午一点,荆沙各界的一百五十多名代表在这里聚会,会上决定成立荆沙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荆救会”),以组织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救援。 ? “荆救会”主任杨绍东 ? 沙市商会会长何瑞麟德高...
张 俊 ? 老沙市人有个习惯,在长江涨水季节,晚饭后常去江边转转,看看江水上涨情况。沙市城区靠近荆江大堤,涨水时江面高过屋顶,有“船在屋上走,人在水下行”之说,因为一旦溃堤,人就成为“鱼鳖”,所以市民们便格外地关注水情。 ? 1935年7月初,一连下了几天的暴雨。七月五日傍晚,沙市仍然是大雨如注,可是去江边...
张 俊 ? 荆州城东门外有两个大集镇,一个是距城约十五里的沙市镇,另一个是离城约四里的草市镇。自古以来,“沙、草二市,为江陵诸市之最大者”(清《荆州州府志》)。 ? 这两个集镇之所以兴盛,与紧临“两沙运河”有关。早在明清时期,木船从长江入汉水,或是从汉水到长江,都是走“两沙运河”。临长江的沙市镇在运河的...
张 俊 ? 荆州城的南边是长江,出了荆州城的南门,沿御河路直行数里便就可登上荆江大堤。民国初期,大堤的顶面比荆州城墙高出六米,在长江涨水季节,一旦溃堤便会形成大水灌城之势,因而荆沙人视大堤为“命堤”?!熬I巢慌卤抖慌履峡乱幻沃小?,1935年7月6日这天,荆沙人最害怕的事还是在梦中发生了。 ? 1935年7...
张 俊 ? 1957年,是实施“一五”建设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沙市的工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喜人的成绩:沙市工业企业新增27家;工业总产值达到8209万元,比1949年增长4.83倍,平均年递增24%;实现利税1643万元,增长5.44倍,平均年递增26.2%;上缴国家财政1429万元,增长37.62倍,平均年递增57.9%。沙市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
张 俊 ? 荆江大堤,在1918年之前称作万城大堤,它上起江陵县的堆金台,下至监利县的拖茅埠,全长约一百二十四公里,是护佑江汉平原的一道防洪屏障。这道大堤肇基于东晋永和年间,由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时任荆州刺史的桓温始修,当时称为“金堤”。此后,唐代的荆南节度使段文昌、北宋的荆南知府郑獬、南宋的荆湖北路安抚...
张 俊 ? 1977年,全国拨乱反正工作在各条战线展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全市人民鼓足了干劲,正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中去。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首次在市招待所举行慰问市环卫职工活动,市领导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在激励人民群众大干‘四化...
张 俊 ? 1930年7月,许倬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1934年,四岁的许倬云随父亲许风藻来到沙市。此时,他的父亲由厦门海关监督转任湖北荆沙关监督。他父亲任职的荆沙关监督公署就设在沙市“洋码头”,这样,许倬云随父母在这里生活了五年多,直到1939年日军逼近沙市时才离开。 ? 任荆沙关监督时的许凤藻 ? 许倬云的父亲...
张 俊 ? 从1963年开始,沙市市委、市人委贯彻中央“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改造,到1965年,全市工业企业调整为192个,比1957年增加59个;工业总产值1.54亿元,比1957年增长88%;出口生产企业发展到15家,出口品种增加到25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