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3小时400元不限次数电话_寻花楼楼凤兼职论坛,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大学生空降平台

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政研观察|以历史的纵深感把握和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3 10:45 来源:中国建设报

核心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深刻揭示了历史思维既是城市工作的认识论也是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只有将人民城市建设置于广阔的历史坐标中审视,才能走出一条经得起历史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深刻揭示了历史思维既是城市工作的认识论也是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只有将人民城市建设置于广阔的历史坐标中审视,才能走出一条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之路。

 

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历史性阶段性特征。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看,快速城镇化阶段积累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房屋和基础设施老化、地上地下建设失衡等,粗放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内在的要求。

 

结合历史和现实稳慎破解难点堵点。当前的许多城市问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积累形成的,须客观理性看待其历史原因和历史演变。以南京市某老旧小区为例,改革开放初期,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刚性居住需求,居民不断自行加建,建筑密度越来越高,且普遍缺乏消防、卫生等配套,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突出。这类高密度、低标准、产权关系复杂的老旧小区,是大规模增量建设时期应对急剧膨胀的居住需求的产物。为切实改善居住品质,同时兼顾群众利益最大化和改造资金平衡,就不能简单以违规建筑处理,而是要因地制宜、靶向施治,最大程度凝聚共识、适当放宽建设标准,认定合理的产权面积,探索出一条以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为主,异地置换、货币回购、优先购买原地商品住房三种模式为补充的自主更新之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安全提升与功能改善。

 

注重传承发扬城市工作历史经验。新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城市建设和治理经验的进化史。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为历史转折点,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此后,党中央先后五次召开全国性城市工作会议,每一次都紧扣时代命题,既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又适时调整任务路径,逐步建立起一套因时制宜的科学城市工作方法论。例如,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继续贯彻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并明确提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彰显了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与持续健全,标志着城市工作重心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国古代如福州三坊七巷的街巷肌理、北京中轴线的对称布局、苏州的小桥流水风貌,近代如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天津的西洋古典风貌建筑群,均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要完善历史文化?;ご刑逑岛统鞘蟹缑补芾碇贫?,?;こ鞘卸捞氐睦肺穆?、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应结合技术手段创新,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根脉、凝聚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巨大价值,推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我们要树立历史眼光、强化历史担当,以历史主动精神谱写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赵冰)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