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有很深厚的根基 中国民间的人文习俗 经过岁月的洗礼
今又重阳
——写在农历九月初九
胡贵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有很深厚的根基
中国民间的人文习俗
经过岁月的洗礼
农历的一年
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还有些日子
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今天九月初九
当然指的是农历
今天是重阳节
主角都上了年纪
今天一些男性年长者
约着与好友一聚
见了面称兄道弟
喝到微醺时直抒胸臆
今天一些女性年长者
穿戴得漂亮得体
与好姐妹到公园相会
享受晚秋的乐趣
今天许多年轻人
要学着做孝顺儿女
祝福自己的父母
温暖的话送上几句
登高 赏菊 插茱萸
是活动的内容
尊老 敬老 送慰藉
是今天的主题
今天的养老院里
充满温馨的气息
在这老人的节日
荡漾起欢声笑语
舞蹈 歌曲
魔术 曲艺
精彩的节目老人们熟悉
脸上的的笑容证明欢喜
今天祝老人健康长寿
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今天祝老人幸福快乐
表达对他们的感激
今天的每一位老人
都曾经年轻有为
为我们国家的发展
贡献了一己之力
生老病死
是生命运动的规律
接棒传递
是社会发展的程序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
中华美德需要延续
不要今天才想起
而是永远要铭记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胡贵玉老师的《今又重阳》宛如一幅生动的重阳风俗画卷,展现出重阳节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切入,点明重阳节的特殊意义。通过描绘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重阳节的活动,如年长者相聚、年轻人尽孝,体现出节日里代际之间的情感传递。养老院里的温馨场景,精彩节目让老人展露笑颜,更是凸显了尊老敬老的节日主题。诗中既有对老人健康幸福的祝愿,也提及他们曾经为国家的奉献,引发人们对生命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又传递出尊老敬老这一中华美德需传承延续的深刻理念。
赞胡贵玉老师《今又重阳》
重阳雅韵墨流芳,文化传承意味长。
长者相欢情切切,青年尽孝意洋洋。
院堂喜乐呈佳景,美德弘扬谱锦章。
岁月轮回情永驻,诗吟盛事韵悠扬。
(李天友)
九九重阳节,人间重晚晴。贵玉战友的《今又重阳》诗,把传统习俗和现实节日,把尊老美德和幸福晚年连在一起,让重阳节更加美好,让老年节更具活力。读來十分亲切,十分愉悦。(傅祖然)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贵玉战友的新作描绘了丰富多样的重阳节场景,既涉及男性年长者与好友相聚喝酒抒怀、女性年长者与姐妹公园相会的个人生活场景,又展现了养老院里舞蹈、歌曲、魔术、曲艺等集体娱乐场景,多维度地呈现了重阳节的氛围,让读者能较为全面地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温馨。诗歌情感真挚,对老年人曾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肯定,以及在重阳节对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祝福,都表达得诚恳而热烈,能够唤起读者内心对老人的敬重与关爱之情,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良俗美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韩 楷)
胡老师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重阳图景,字里行间满是温情。重阳不只是登高赏菊的习俗延续,更是尊老敬老的情感寄托——老者相聚的惬意、晚辈尽孝的真诚、养老院里的欢歌,都让这个节日有了温度。
诗中“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与“接棒传递”的社会法则,更提醒我们,尊老不是节日限定的仪式,而是需要长久铭记的中华美德。传统文化的根基,正藏在这代代相传的温情与敬意中。(王延芳)
这是一首有温度的文化短诗。她以质朴笔触勾勒重阳图景,从节气渊源到老少群像,从登高赏菊的习俗到敬老孝亲的内核,层层递进间满是温情。它没有华丽辞藻,却用“男性微醺抒怀”“女性公园赏秋”“青年问候父母”等细节,让传统节日有了烟火气。结尾点出“传承美德非一日”,将节日意义从单日延伸至日常,简短却有力,唤醒了对中华孝道与文化延续的思考。(冯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