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随着标准的落地实施和后续管理的跟进,武汉的建筑垃圾运输将告别“灰头土脸”,向着更清洁、安全、智能、低碳的方向大步迈进,为建设“美丽武汉”提供坚实支撑。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董德禹 王越)为全面提升武汉市建筑弃料运输管理水平,有效防治扬尘污染、保障城市道路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近日,由武汉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主编,武汉市建筑固废协会联合武汉建筑业协会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了《建筑弃料运输车辆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并成功举办了团体标准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技术要求》以科技(北斗定位)为眼,以规范(密闭、标识)为形 ,构建起更加严密、高效的运输监管网络,是武汉市在建筑垃圾治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技术升级,不仅可以有力遏制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守法经营的运输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规范的营商环境。
该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市在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树立了全新的技术标杆,在建筑弃料运输行业规范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领导应邀出席发布会,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湖北工建、武汉建工、武汉建筑弃料运输企业相关负责人及代表参会。
新规引领
科技赋能精细管理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高速推进,每年产生的数百万吨建筑弃料如何实现环保、高效运输与处置,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传统运输车辆常因密闭不严导致建筑垃圾遗撒、扬尘污染,部分车辆状况不佳,存在安全隐患,更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及“双碳”目标存在差距。制定统一、严格、前瞻的车辆技术要求,成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
此次发布的《技术要求》聚焦关键环节,对运输车辆的密闭性能、安全配置、环保排放、智能监管、车辆标识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要求。
在密闭性能上,严格规定车厢密闭装置的技术参数与性能测试标准,确保运输全程“零泄漏、零遗撒”,从源头遏制道路污染;在安全配置上,对车辆制动系统、转弯防护、监控设备等安全配置设定强制性规范,为城市道路安全加装“防护盾”;在环保排放上,鼓励并引导使用新能源(纯电动、氢燃料等)运输车辆,同时对传统燃油车辆的排放水平提出更严苛要求,推动运输环节绿色低碳转型;在智能化监管上,明确车辆需配备符合市级监管平台接口要求的智能终端,实现运输轨迹、状态实时监控,为智慧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在车辆标识上,首次对建筑弃料运输车辆的顶灯和车身标识进行统一规范,提高车辆辨识度,方便社会监督和执法检查,打造城市流动的“规范名片”。
新型车辆现场演示
政企协合力,共促行业升级
发布会上,武汉建筑业及建筑弃料运输企业代表做了表态发言,承诺积极宣贯,拥护新标准,执行新标准。
企业代表发言
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建设处相关负责人指出,《技术要求》设置了清晰的准入门槛,它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车辆本质安全水平,有力助推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下步全市城管部门将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精神,结合《技术要求》开展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工作,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加强对运输车辆的动态监控和抽查检查,对无证运输车辆及所属企业依法依规处理。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技术要求》强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运输环节保障建筑弃料资源化处置顺利进行,是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建设“无废城市”的必然要求。
武汉建筑固体废弃物环保处理利用协会和武汉建筑业协会负责人认为,制定并发布该团体标准,是行业加强自律、提升形象、响应政府号召的主动作为。协会将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学习宣贯标准,引导建设单位使用具备资质的规范车辆,引导运输企业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或技术改造,确保合规运营。同时,也将收集反馈运行中的问题,推动标准的持续优化和完善。
主编单位武汉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的制定紧密结合了武汉市实际管理需求和国内外先进经验,是科研支撑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成果。新标准的实施将极大促进运输车辆技术升级,有效解决运输环节的污染与安全问题,为城市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中心将持续关注标准实施效果,做好技术解读与支持,并根据行业发展和管理需要,推动标准的持续优化与完善。
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筑弃料运输车辆技术要求》的发布,是武汉市破解建筑垃圾运输管理难题、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车辆的技术指南,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在《技术要求》中,前瞻性地鼓励和引导新能源建筑弃料运输车辆的推广使用,标准中明确,鼓励运输企业更新购置或改造使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动力 的运输车辆。标准的发布实施,为新能源车辆在建筑弃料运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参照和规范基础,释放出武汉市大力推动运输领域绿色化转型的积极信号。随着标准的落地实施和后续管理的跟进,武汉的建筑垃圾运输将告别“灰头土脸”,向着更清洁、安全、智能、低碳的方向大步迈进,为建设“美丽武汉”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