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晨曦穿透薄雾,咸宁街巷尚未苏醒,身着橙绿色工装的身影已踏露而行;夜幕四合时,环卫车灯光流转,如同点亮夜空的星辰。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邓迢迢 陈亚奇)晨曦穿透薄雾,咸宁街巷尚未苏醒,身着橙绿色工装的身影已踏露而行;夜幕四合时,环卫车灯光流转,如同点亮夜空的星辰。他们是“香城泉都”最朴实的“城市美容师”,用扫帚与抹布拂去尘埃,以365天坚守筑牢百万市民的宜居底色。值此湖北省第28个环卫工人节之际,让我们聚焦咸宁环卫系统——从精细作业到垃圾分类,从项目赋能到乡村蝶变,再到对环卫工人的暖心关怀,每一项举措都在书写城市因环卫而生的温暖蜕变,印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从“洁净”到“精致”,刷新城市颜值
“以前雨天怕踩泥,如今路面清爽干净,连果皮箱都擦得能照人影!”温泉片区李女士的感受,源于市环卫局构建的全方位精细化作业体系。通过“机械为主、人工为辅、人机协同”模式,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85%,1478万平方米作业区域实行“一日三扫、巡回保洁”,确保烟头纸屑“动态清零”。雨天“借雨洗路”节水降耗,垃圾清运升级为“随产随清”,455吨/日生活垃圾全密闭转运至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处理率连续多年100%。
35个网格化管理区域实现“15分钟响应圈”,2.5万次/年清运车辆、16.6万吨/年收运量,相当于“清空”30座标准泳池的垃圾量。城市家具更显“绣花功夫”:1000个融入桂花、温泉元素的果皮箱更新为文化景观,11座垃圾中转站升级除臭系统;102座公厕严格执行“四净三无两通一明”标准,增设智能洗手液机、发光指示牌,上线“咸宁公厕电子地图”实现精准找厕。
智慧科技赋能管理:自主研发的“建垃拉”小程序解决装修垃圾清运难题,服务超2万户;智慧环卫监管平台整合北斗定位、电子联单等功能,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作业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智能化”,未来将实时监控清运车辆轨迹,提升效能。

从“试点”到“常态”,引领低碳新生活
“以前‘一包扔’,现在‘两桶两袋’,环保又划算!”永安片区张大爷的日常,折射出咸宁垃圾分类的全民参与。市环卫局构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规范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置”闭环体系:中心城区设1200余个标准化分类点,物业与志愿者“桶边指导”,5万份分类指南入户;中端“专车专运”杜绝混收混运;末端建成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等设施,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率超85%。
智能设备让分类更有趣:1426个智能分类亭/屋配备扫码开箱、自动称重、积分累计功能,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可兑换生活用品,部分区域试点“一袋式”变现,扫码即领微信红包。宣传引导深化“五进”活动,80余场主题宣传覆盖10万人次,“垃圾分类之星”评选与小区“红黑榜”激发责任感;通城县6个积分超市累计兑换物品价值超4万元,让环保生活有甜头。
制度保障长效化:2024年《咸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明确源头减量、分类收运等规定,考核机制纳入社区治理,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协同共治”格局。

从“蓝图”到“实景”,筑牢环卫硬支撑
“改造后中转站无异味,车辆进出有序!”市民王先生的感慨,源自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落地。2024年7月,《咸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升级改造及运输体系建设项目》获批1.1亿元投资,截至2025年10月,1505套智能分类亭/屋建设稳步推进,66辆新型全密闭式收运车即将投运,11座中转站5座完成水平直压式压缩机更换,单站日转运能力提升至50吨,并新增“喷雾除臭+活性炭吸附”除味系统。“一人多站”管理模式优化人员配置,劳动效率提升30%,工作环境显著改善。
从“治脏”到“塑美”,描绘乡村新图景
“村里环境一点不比城里差!”崇阳县闯王镇汪大爷的话语,印证农村垃圾治理的“华丽转身”。市环卫局构建“监管-收运-保障”三位一体模式:市级“四不两直”巡查每月覆盖1/3乡镇,909个行政村季度全覆盖,2347个问题整改率达97%。
“一坑两桶三上门”模式推广至全市,咸安区熊家湾村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减量率超40%;1.135万名专职保洁员配齐电动车、密闭车,构建“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崇阳县“财政+社会+村民”多元投入机制,通城县大坪乡“一事一议”垃圾费征收,缴费率达92%;“积分制”“红黑榜”评选激发村民主动性,嘉鱼县将治理纳入村规民约,让“爱卫保洁”成新风尚。

从“?;?rdquo;到“暖人心”,凝聚奋进力量
“工资准时发,冬夏有保障,心里暖暖的!”环卫工人陈师傅的感受,体现咸宁对“城市美容师”的深切关怀。市城管执法委出台《整治拖欠环卫工人工资方案》,开展4次年查,建立“核查+监督”双轨机制,欠薪投诉热线保持“零记录”,工资发放率100%。
四季关怀细化:冬季棉服、取暖点供应热水姜茶,夏季发放清凉物资、推行高温错峰作业;住房保障优先安排廉租房,44户家庭解决住房问题;14个环卫工人休息驿站配备空调、微波炉等设施,成为“第二个家”;社会关爱汇聚,17家爱心企业捐赠物资,环卫工人节慰问金超50万元,餐馆提供“爱心早餐”,学??怪驹富疃缁嶙鹬鼗肺拦し瘴找媾ê?。
从“量变”到“质变”,宜居咸宁绽新颜
一系列举措推动咸宁从“干净”迈向“优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跃升。2025年城区环境卫生问题整改率100%,道路洁净度、垃圾清运效率全省领先;淦河流域6公里河段年清理垃圾520吨,4艘打捞船常态化保洁,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餐厨垃圾“咸宁模式”处理13251.87吨,产出生物柴油164.45吨、有机肥865.94吨。
法治保障完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规出台,配套地方标准明确各方责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估中,咸宁位列全国小城市第五,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行走在咸宁,主次干道洁净如洗,背街小巷清爽有序,农村村湾整洁优美,公厕服务智能便民,垃圾分类渐入人心。这一切背后,是环卫工人“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坚守,是系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创新,更是全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未来,咸宁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深化精细管理,加快智慧环卫建设,朝着“湖北最干净城市、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目标奋进,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城更美,让每位市民诗意栖居在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