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蔡甸区的环保教育传统在实践中不断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严娟娟 胡洁)金秋九月开学季,蔡甸区将“垃圾分类”融入新学期第一课的传统已延续多年,此举主要借新学期伊始的特殊节点,让环保知识给孩子们留下更深刻持久的印象,从开学首日便播下爱护环境的种子。今年,多所学校依旧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开启新学期,持续不断地将环保种子播撒进广大师生心间。
新学期开启的清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第一小学门口热闹非凡。蔡甸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悦分悦美巾帼志愿服务队化身“垃圾分类萌友”,四个色彩醒目、造型独特的分类人偶——蓝色的“可回收物伙伴”、红色的“有害垃圾管家”、绿色的“厨余垃圾精灵”、黑色的“其他垃圾卫士”,迈着轻快步伐中,热情地与返校的同学们挥手问候,温馨话语让孩子们快速融入开学的欢乐氛围之中。志愿者们结合校园生活的场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分类“校园指南”:“作业本用完投蓝色桶,废电池放红色桶,食堂剩菜倒绿色桶”,志愿者们蹲下身来,耐心地讲解着,让这些环保知识更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一旁的家长们也被吸引,纷纷驻足倾听。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表示:“结合校园场景一讲,孩子和我都更清楚了”,这一小小的举动,悄然间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蔡甸区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走进了星光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趣味十足的开学第一课。工作人员首先为同学们发放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随后,宣讲员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系统地为大家科普垃圾分类知识,从垃圾混放所带来的严重污染危害,到分类回收蕴含的的环保价值,宣讲员层层递进,帮助同学们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现场的“模拟垃圾投放”游戏更点燃热情,孩子们争相持“果皮”“塑料瓶”等标识卡片,准确投进对应垃圾桶,在欢声笑语中巩固了环保知识、体会到了环保带来的乐趣。
这场延续多年的开学第一课,不仅让“认识四色桶”的基础知识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更让“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理念化作孩子们心中更深刻持久的印记。那些在开学首日播下的环保种子,正随着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而慢慢发芽,既让“绿色”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习惯,也让“责任”伴随孩子们的人生前行。在实践的过程中,蔡甸区的环保教育传统在实践中不断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