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1930年后,荆沙人感到沙市城区起了变化:西南边建了一座沙市纱厂,东北面建成了中山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城中新修了中山马路、便河西马路、临江马路、克成路(今新沙路),还有两个菜市场,等等。市民们几乎都知道,这是一个叫王信伯的人主持设计、监造的,他是从汉口来的一位工程师。
张 俊
1930年后,荆沙人感到沙市城区起了变化:西南边建了一座沙市纱厂,东北面建成了中山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城中新修了中山马路、便河西马路、临江马路、克成路(今新沙路),还有两个菜市场,等等。市民们几乎都知道,这是一个叫王信伯的人主持设计、监造的,他是从汉口来的一位工程师。
王信伯,浙江鄞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父亲是农民。王信伯九岁才读私塾,二十一岁那年经堂兄介绍到上海一家营造厂学徒,后入旦茂洋行工程设计事务所学绘图。学徒期间,他自修完南洋大学土木工程课程。
王信伯先生
1921年,王信伯在报上看到汉口景明洋行工程设计事务所招聘启事,于是赴汉应聘并被录用。当时,汉口租界正进入大建设期,这为他施展才华带来了机会,他相继完成了汉口大华饭店、远东饭店、中国银行办公楼等设计,一时声名鹊起,晋升为该所的华人工程部主任。
王信伯身材瘦小,但心气却很高傲,他不愿被洋设计师使唤,便辞职出来,创办了王信伯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当时在武汉,乃至全国开华人独资设计事务所的尚为少见。他曾自豪地说:“但开国人创设打样间之先声,以后中国人有建筑不必再求教于外人。”(《王信伯自传》)
1929年,石首人李玉山在上海发起成立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将新厂址选在了全国第三大棉花输出地沙市。次年,李玉山经人介绍认识了王信伯,便邀请他去主持新纱厂设计,于是王信伯带着家人从汉口来到了沙市。
沙市纱厂建址在万寿宝塔北侧,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包括主车间、引擎间、堆栈等;厂内拟安装两万枚纱锭、五十台细纱机,主要设备从英国和日本釆购,这样的大纱厂当时在国内还不多见。
新厂房建设釆用了较先进的标准,设计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又很紧迫。王信伯对此倒不觉得有多大困难,他带着所里的人埋头做事,忙碌了一年多,终于如期将纱厂建成。来厂里安装机器的日本技师看后,称这是中国的一流厂房,李玉山及股东对王的工作也十分满意,李还专门给王信伯写了封褒奖信。
王信伯(右)建沙市纱厂时留影
王信伯在建厂期间结识了沙市股东何瑞麟、金希三、郑哲丞等人。这些人在荆沙有声望,对王信伯印象又好,因而在1932年春,沙市建设促进委员会需聘请一位工程师时,何瑞麟等人便推荐了王信伯。这年三月,王信伯被聘为该会常务委员兼工务股副股长,也就是从这时起,他踏上了一条长达五年的市政建设之路。但王在接聘书时心情是沉重的,因为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徐佑恩这时去世,他是带着悲伤上任的。
当时的沙市,城区街巷的石板路破损,污水四处横流,交通不便阻碍着商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沙市商会会长何瑞麟寄希望于王信伯,盼他能“卓抒鸿猷,振兴市政。”(民国《沙市建设促进委员会致王信伯函》)王信伯也未负众望,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设计的首个工程是白杨巷到江堤马路(中山马路一期工程)。这段路的修建,为后来修建贯穿城区的中山大马路开了头。
在修路期间,王信伯还应沙市商会要求,绘制了《沙市实测详图》,这是由荆沙人出资绘制的首幅城市比例图。1935年秋,王在此图基础上增补了沙市中山公园、公共体育场、中山大马路等内容,制成了《新沙市全图》。该图印制后拿到书店去卖,一时洛阳纸贵,很快被抢购一空,他也因此赚了一笔钱,但他全都捐给了私立沙市新民小学,以亡妻徐佑恩的名义设立了奖学金,以帮助贫寒的学子。
1932年底,王信伯去宜昌参加新纱厂筹建,但不久接到沙市方面来函,请他速返沙复任工程师一职。原来,陆军第十军军长徐源泉率部来荆沙驻防后,将沙市建设促进委员会改名为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简称市整会),拟推行一个新沙市市政建设计划,需要他回来主持市政设计事宜。
王信伯在宜昌的待遇相当不错,但在何瑞麟等老友的一再恳请下,他还是回沙担任了市整会驻会工程师。他的月薪为两百块大洋,上任不久,市整会便将原聘的工程师给辞退了。
王信伯对参与这次市政建设活动感到兴奋,他与同仁一道拟订了《新沙市市政建设计划》,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修建中山、三民、临江、便河西等五条马路,建两座菜市场、一座中山公园和一座公共体育场等,工程总投资约五十万块大洋,建设工期约为两年。如此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在沙市是有史以来的首次。对王信伯来说,这无疑是须举一人之力,为一座城的主要市政设施做一次更新设计,繁重的任务使他有种肩负使命的感觉。
王信伯事务所里一共只有七八个人,只有他持有土木建筑技师执照,那还是由汉口市长吴国桢亲自签发的,所里其他人,如侄儿王文滨、王才育等都是学徒,只能帮他打个下手。承担这一揽子技术活,意味着他既要负责设计,又得负责监工,甚至还要到外地采购建材,等等。这大山般沉重的事务,使王信伯感到了压力,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起早贪黑尽力去做,才能保证建设计划如期完成。
王信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修路拆迁。按市整会的政策,对拆迁房屋是不予赔偿的,但新路修成后允许原房主在路旁重建,帮房主修好了路那就算是补偿。可一拆一建对于房主,特别是小户人家来说是个大负担。本来王信伯只需划好规划红线,拆迁的事他大可不必操心,但穷苦人出身的他,深知一座房屋建成不易,因而在划红线时便尽力去减少房主的损失。
王信伯(左一)、童月江(右二)等市整会同仁在公园市政亭留影
1933年底修中山马路,市整会的最初方案是修一条西起迎禧街,东至文星楼,贯穿整个老城区的商业主街。但王信伯踏勘后发现:迎禧街不仅十分狭窄,而且两边地形呈斜坡状,如果按原方案设计路宽,街两边的房屋不仅要拆光,且房主还不能原处后退重建,而异地建房将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条街上大多是贫苦回民,那样必是将他们往死路上逼。
在考虑这些因素后,王信伯向市整会提出一个分两期实施的方案,即先完成刘家场至板门子路段(今廖子河路天桥处),以形成中山马路、三民路,待以后有条件时再改建迎禧街这段。这个方案符合建设实际,照顾了迎禧街住户的利益,因而最终被市整会采纳。
这次市政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向百货业主收取公益捐,而这笔钱收取有限,所需缺口又较大,因此王信伯在设计时便注重减少成本问题,尽力地做到少花钱多办事。1934年修建便河西马路,市整会原打算修一条南起荆江大堤,经便河西岸,直通中山公园南门的大马路。王信伯踏勘后发现:按这个方案,不仅要在大堤处铺筑条石,拆除铁栏杆处的福记旅社(也称“沙市第一饭店”)和义厚昌疋头铺,而且还要将便河水面填平部分,这无疑要花很大一笔钱。
在反复权衡利弊后,王信伯又向市整会提出一个南起福记旅社和义厚昌店铺后门,沿便河西岸自然弯曲,直通公园南门的建路方案。如此既能避免大拆大建,又不损失便河水面,还可大大节省开支。之后,就依这个方案实施了便河西马路兴建。
王信伯虽说是自学成才,但建筑造诣却很深,他的一些创新设计,常给人一种新颖的视觉感。1933年,他在中山公园内设计了市政亭、中正亭(今解放亭)、锄云阁、春秋阁等一批中式园林建筑。他了解到沙市区域潮湿,且白蚂蚁较多的特点,便将这些建(构)筑物多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形则采用传统营造法式去塑造古典园艺之美。譬如,中正亭的盖顶、梁柱、枋额均为钢筑混凝土现浇,外形则是飞檐翘角、彩绘枋额、红漆立柱;又如锄云阁,下部柱体采用钢筑混凝土现浇,上部结构则釆用木制,并整体置于立柱之上,既能防潮防蚁,又利于持久耐用。像他这样灵活运用中西建筑手法设计的人,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
沙市曾建有不少寺观、祠堂和会馆,有些因年久失修、失火遭到废弃。王信伯在闲暇游玩时注意到这些古物,发现有些老构件仍具有使用价值,于是便在设计中巧妙加以利用,使之与新建(构)筑物融为一体。譬如,中山公园南门为仿古牌坊式造型,门前一对石鼓原为鄂城书院旧物,被他移放在大门立柱前,使门庭显出古朴典雅之气;又如,原金龙寺戏楼屋架为失火后的废物,但经他移来改建后,变成了春秋阁的歇山式屋顶,红檐黄瓦,颇有大殿堂气派。
中山公园河道上有座单孔石拱桥,此桥原在三清观前。该观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在清代重建。扩建殷家巷(今新沙路)时,因影响修路准备拆除。但王信伯将此桥编号拆除后,又在公园内进行了原样复建,既保住了一座古桥,又节省了一笔开支(此桥至今仍在园中使用)。
王信伯、王夫人及子女在公园大门前留影
1935年夏,荆沙遭遇了一场大洪水,荆江大堤??冢猩铰砺芬员北涑梢黄粞?,无数灾民露宿街头,灾情惨不忍睹。这时的王信伯按荆沙水灾救济委员会的指示,负责搭建灾民收容所棚房的重任。为此,他带人没日没夜地干,小腿划伤了也没顾得上去包扎,后来伤口因浸泡发炎化脓,恶化成了折磨他后半生的骨髓炎症。
1935年11月,王信伯续娶上海青浦马家大小姐马渊如为妻。那天婚礼在中山纪念堂内举行,共两百多位来宾出席。司仪是私立新民小学校长龙永鉴,康生医院的杭小姐在现场弹钢琴助兴,新民小学唱诗班的孩子则齐唱了祝福歌。王信伯设立的奖学金帮助过那些孩子,孩子们便倾情为他而歌。
市整会主席徐源泉,童月江、李宝常等人则送来了喜联贺词。徐的撰联是:“锦里丹枫联卉叶,华堂藻耀霭群英”;李宝常的贺词是:“千里丝牵有夙缘,一曲求凰声浪远,浙江潮到郢江边。”《新沙市日报》《长江商务报》都派出记者对婚礼作了报道,以此来表达荆沙民众对王信伯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王信伯婚后住在他设计的老天宝银楼内。在完成了新沙市市政建设计划后,王信伯还设计了沙市地方法院办公楼、聚兴诚银行楼、通记堆栈等多项工民用建筑,从而较大地改变了市容市貌。
1940年荆沙沦陷前夕,王信伯带家人逃难去万县。临行前,他丢弃了不少贵重物品,但却将一些工程图纸、拍摄照片随身带走,因为他知道那是一段重要城市建设史的见证。
注:新中国成立后,王信伯在上?;闹г捍邮禄üぷ鳎?967年去世。1987年,王夫人及子王文纬、王文国将荆沙老照片捐给了沙市建设部门。
(选自《荆州古城往事1876-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