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顶山观察记者张建新薛迎辉王冰珂
?
没有新区的光新亮丽,也没乡村的朝气蓬勃。城市老旧小区一度遭人遗忘,更被戏谑为“老破小”。老旧小区改造事关千家万户,更是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让这一工程造福群众,让“老居民”享受“新生活”,各地都在进行探索。
?
近日,记者走进平顶山市老旧小区,看改造、询民意、听座谈,深深感受到:老旧小区改造只有真正调动群众积极性,变政府主动为群众主动,才能把这一民心工程真正做到实处,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
从“局外人”到“主人翁”
?
改造更顺利了
?
65岁的张建华老人又搬回了熟悉的新华区曙光街道沿西社区25号院。
?
“两年前搬走的时候,这里还是下雨积水、黄土裸露、路面坑洼,居民盖的小房子把进出小区的通道都挡住了。”看着眼前畅通整洁的道路、绿意盎然的花园、齐全的健身设施,张建华感慨道。
?
拆违建、植新绿,硬化地面、粉刷墙体,铺设管网、雨污分流,并用腾出的空间建设口袋花园、多功能健身场……沿西社区25号院的变化,正是该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
“我们开始也没经验,想着是为群众办事,就反复征求意见,从群众反映的烦心事入手,一件一件改。”沿西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晓敏介绍,通过让群众参与并建言献策,不仅提升了满意度,还加快了老旧小区改造进度。
?
在西市场街道红旗街社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入户宣传,几十年没交过物业费的小区收缴率竟达到70%以上;在矿工路街道幸福路社区,在8号楼居民张玉川的带动下,居民自发筹款、协商,3个月就加装好电梯,目前该社区已投入使用电梯4部,正在安装的有5部。
?
新华区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共建老旧小区,居民从原本不关心小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为小区建设贡献力量的“主人翁”,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
?
党组织变身“强磁场”
?
群众积极性更高了
?
12月25日,记者在宝丰县城关镇梅苑巷小区看到,干净整洁的路面、仿古造型的屋檐、高高挂起的红灯笼……越变越美的环境让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
梅苑巷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曾年久失修、脏乱不堪。“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小区自己管?!泵吩废?9岁的老住户崔禄还有另一个身份:小区党群议事会的会长。如何让党组织变成“强磁场”,老崔很有经验,“群众才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主体,遇事多商量、办事讲民主,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
为解决老旧楼院长期无人管事的状况,宝丰县城关镇在全市率先组织选举出一批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组织能力强的党员,成立了老旧楼院党支部。再由党支部推荐提名,由居民直接选举,组建党群议事会。未来随着物业进驻,党支部和党群议事会积极配合,对改造后的小区进行常态化管理。
?
而在新华区红旗街社区,以红色网格党支部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极大提升了老旧小区治理水平。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扎根在楼栋、党员履职在社区,社区成立了5个网格党支部、57个楼栋党小组、28个党员中心户。网格党支部,不仅将党员和居民紧密交织在了一起,让党员居住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奉献在网格;还通过党员站出来、居民动起来,提高了老旧小区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由政府主动到群众主动,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提高群众参与度,进而激发他们共建社区的积极性。
?
多方参与共建
?
服务更持久了
?
“只要交很少的钱,面条、米饭、各种菜和汤,每天都不重样?!?2月16日,谈及新华区红旗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70岁的林太平赞不绝口。
?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粉刷墙体、捆扎电线、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贴心服务?!备蒙缜澄榧橇豕慊嫠呒钦?,他们利用旧有设施和废旧旱厕重点打造了900平方米的居民之家和4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养老服务。
?
平顶山卫东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服务医疗引进社区,推进社区日间照料、社区养老和社区医疗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103个老旧小区、31457户居民的改造工作。
?
老旧小区改造既要“改”,更要“管”。
?
“三年内全市要改造617个老旧小区,必须探索长效机制作为保证?!逼蕉ド绞凶〗ň志殖せ平ň担暇尚∏脑煲凑铡耙抵髦魈?、社区主导、政府引领、各方支持”原则,坚持前期改造与后期长效管理相结合、整治改造与社区建设相结合,让广大市民在共建、共管和共治中享受到更加美好生活。同时,要积极引入各类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比如,在小区引入托幼、助餐、养老等服务机构参与改造建设,建成后由其统一经营。
?
随着一个个老旧小区的改造,过去的“大杂院”如今变得“齐、净、美”?!袄暇尚∏脑焓俏烁纳凭用裆睢⑻嵘缜?,只有真正调动群众积极性,变政府主动为群众主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逼蕉ド绞形榧侵鼙笏怠?/div>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