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新型城镇化率已突破65%(2024年统计数据)的新形势下,城建档案作为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DNA图谱”,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灾害防控的有效性以及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凇?ldquo;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导精神,我们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建档案管理的创新路径。
【导语】在新型城镇化率已突破65%(2024年统计数据)的新形势下,城建档案作为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DNA图谱”,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灾害防控的有效性以及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凇?/span>“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导精神,我们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建档案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城建档案管理主要问题
(一)资源分散困境
1、协调机制矛盾。以某省会城市2019-2023年旧城改造项目为例,调研发现37%的地下管线档案存在“双套制”保管现象,即产权单位与城建档案馆同时保存相同档案。这种重复存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暴露出档案管理体系的协调机制缺失。
2、数据协同障碍。由于部门间信息系统互不兼容,跨部门档案调阅需经历纸质申请、人工核验、实体交接等繁琐流程。住建部2024年专项调研显示,此类调阅平均耗时达8.5个工作日,严重制约城市更新效率。
(二)技术应用断层
3、标准体系滞后。当前BIM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纸质图纸在归档要求、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某工程设计院案例显示,同一项目需同时满足《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的双重要求,导致归档成本增加30%。
4、新载体管理真空。无人机航拍影像、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等新型技术产生的档案数据,尚未纳入《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修订范畴。某特大城市2023年数字化施工项目中,约42%的激光扫描数据因缺乏存储标准而无法规范归档。
(三)全周期管理缺位
5、流程管控失效。通过对某副省级城市近五年建设项目的追踪发现,档案移交率呈现明显的“漏斗效应”——立项审批阶段档案完整率达100%,施工阶段降至83%,至竣工备案时仅余68%。这种递减趋势暴露出过程监管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施工过程中的档案同步机制亟待完善。
二、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一)制度创新维度
1、构建“三同步”责任机制
(1)档案验收与工程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同步开展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确保工程实体与档案资料同步达标。具体实施中要求建设单位在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时,必须同时提交完整的工程档案预验收报告。
(2)建立建设单位履约保证金制度。借鉴深圳市先进经验,设立专项履约保证金,金额为工程总造价的1%-3%。建设单位需在开工前缴纳,待档案验收合格后全额返还。该制度将有效提升建设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
2、制定《智慧城建档案分类指南》
(3)增设“数字孪生城市专项档案”类别。针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专门设立数字孪生城市相关档案类别,包括城市信息模型(CIM)数据、三维实景地图、BIM竣工模型等核心数字资产。
(4)明确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的归档范围与格式标准。详细规定市政物联网设备(如环境监测、交通流量、基础设施监测等传感器)产生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标准、存储格式(建议采用JSON/XML等通用格式)及元数据规范,确保数据可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
(二)技术赋能维度
3、区块链存证系统应用
(5)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施工日志、监理记录等工程档案的链上存证,通过时间戳、哈希加密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有效提升工程档案的可信度与法律效力。
(6)在杭州市“城建档案大脑”项目中,通过区块链技术自动核验档案完整性,将传统人工核验工作量降低45%,显著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效率。
4、空间地理信息整合
(7)打通与自然资源部门“一张图”系统的数据通道,实现规划审批、土地管理、不动产登记等空间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业务协同
(8)创新开发地下综合管廊AR可视化检索功能,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实现管廊位置精确定位、管线属性实时查询等三维可视化操作,大幅提升市政设施运维效率
(三)人才建设维度
5、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9)在建筑类院校增设“工程档案信息化”微专业。依托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优势学科,开设涵盖BIM技术应用、电子文件管理等核心课程,培养具备工程建设与信息技术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0)建立档案管理员BIM技能等级认证体系。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评标准,将模型协同管理、数据迁移等实务操作纳入考核范畴,推动档案管理队伍数字化转型。
6、第三方服务市场培育
(11)引入档案整理外包服务信用评价机制。通过服务响应时效、数字化成果合格率等量化指标构建评估模型,定期发布企业信用评级白皮书,引导市场优胜劣汰。
(12)制定无人机航拍档案采集服务标准。明确航拍精度、影像格式、坐标系统等技术参数,规范现场作业流程与数据验收要求,保障重大工程档案采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三、长效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一)建立“城建档案健康度”评估指标体系
1、制定包含完整率、数字化率、利用频次、更新时效性、数据准确性、归档规范性、安全等级、服务满意度、修复及时率、跨部门共享率、历史价值评估、环保达标率等12项核心KPI。
2、将评估结果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每季度开展动态评估并发布区域排名。
(二)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体系
3、以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搭建统一的城建档案云共享平台,实现规划图纸、施工档案、地下管线数据等核心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智能检索。
4、建立“两地三中心”的档案容灾备份体系,重点保障跨区域重大基建项目(如高铁、跨海大桥)的全生命周期档案数据安全,设置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备份节点,确保突发灾害时的档案可恢复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管理范式转型
随着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的普及应用,城建档案管理正经历着从传统“后端保管”模式向“全过程参与”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在项目规划阶段,档案管理系统即可介入数据采集;在设计施工阶段实现实时归档;在运维阶段提供动态更新机制。为适应这一趋势,建议在《档案法实施条例》修订中增设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专章,具体可包括电子文件格式标准、元数据规范、验收流程等实施细则,通过建立制度刚性约束,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为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者:黄梅县住房和城市建设局 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