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提振体育消费,增强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建设网讯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促进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提振内需,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提振体育消费,增强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超”成“顶流” 体育产业大有可为
谈及2025年的网络热门话题,“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无疑要占上一席,堪称“顶流”中的“顶流”——8月22日,“江苏新闻”官号和抖音号联合发布消息,苏超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突破300亿次。
不仅线上热度高,线下同样火爆。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前九轮54场比赛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130万,并多次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单场观赛人数纪录。8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消息称,“苏超”已经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苏超”的“爆火出圈”,证明我国体育市场大有潜力可挖——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水平、更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其中就包括体育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068元,仅为美国的九分之一;同时,体育产业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为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为体育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该文件旨在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文件从10方面提出35条举措,指出要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2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6项具体举措强化体育金融服务,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1.49万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484.1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2025年上半年,京东、淘宝、天猫、抖音等四家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超2180亿元,同比增长17.5%。
本次《意见》出台,是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新部署,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供需两端发力 培育7万亿大市场
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本次《意见》则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这一目标,《意见》提出6方面20条重点举措,包括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等内容。
体育产业中,赛事可谓“天元位”“旗舰种”,在撬动消费、拉动投资方面发挥着核心杠杆作用。《意见》中,“赛事”一词出现32次,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意见》提出的第一条举措,就是要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包括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引导赛事规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等等。
同时,《意见》强调要优化赛事服务管理,包括推动道路、水域等公共资源进一步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改进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压实赛事主办方安全主体责任,做好赛事活动风险评估。
为了进一步激发赛事的协同带动作用,《意见》提出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品牌活动,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鼓励工会拓展使用会员会费支持职工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或观看赛事。
体育赛事以线上活动无可比拟的参与感、体验感,带动城市的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同一条纽带将分散的产业以点带面,打造成经济增长的“集团军”。为此,各地也纷纷行动,加码“赛事经济”。
2024年4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7个方面25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8月,浙江省体育局发布《浙江省赛事经济促消费激励举措》,对于引进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给予最高800万元激励。
赛事带动消费的成果逐渐显现,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消费超3000万元。
品牌赛事IP更是彰显“明星效应”。8月9日举办的贵州“村超”总决赛单日吸引现场观众超12万人,吸引游客14.96万人次,赛事期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收入达28.7亿元,同比增长210%。
拓展消费场景 激发消费需求
除了体育赛事,户外运动和冰雪经济也是《意见》重点关注的两大着力点。
户外运动有力带动文化旅游、装备器材、餐饮住宿等领域发展,对全民健身、扩大内需、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性支撑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疫情后,城市居民对户外运动的热情高涨,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升温,相关部门也接连出台政策予以支持:2022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出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开启了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的新征程;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意见》明确,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办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推出一批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促进低空体育消费。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国家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后续又进一步提出, 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此次《意见》明确,持续发布实施全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
如何让人民群众更便捷、更实惠地享受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意见》从拓展体育消费场景、实施消费惠民举措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需求。
《意见》提出,鼓励依法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打造体育运动空间。充分挖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配建群众身边“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街区等引入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等业态。同时,各地可因地制宜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兑换奖励等优惠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各项政策的精准发力与市场潜力的持续释放,中国体育产业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