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记者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探索“住宅合作社”模式 打好老旧小区攻坚战》的建议,提出通过探索“住宅合作社”模式,推动可持续的老旧小区改造路径。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钟纪) 记者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探索“住宅合作社”模式 打好老旧小区攻坚战》的建议,提出通过探索“住宅合作社”模式,推动可持续的老旧小区改造路径。
目前,这一合作模式已在武汉市青山区21街坊的危旧房改造中落地,通过大胆采用由小区居民、产权单位发起成立“住宅合作社”,在政府的指导下,与开发企业合作,实现了小区的“原拆原建”改造。
吴晨认为,通过组建联合社、民主决策、总建筑师制、共建共管等的“住宅合作社”,最终惠及的是居民。
“住宅合作社”作为一种住房供应模式出现,旨在通过居民共同参与、共享资源,实现住房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发展。“住宅合作社”的社员通常共享所有权,并参与决策过程,社员对项目有更高的自主权。
吴晨注意到,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的旧改、危改工作,大量社区改造和综合整治项目对人民的住房条件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可以看到多数更新改造项目以政府推动为主,居民自主参与更新意愿弱,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尚不成熟。现阶段各地区仍存在相当规模的危旧楼房存在安全隐患、群众改造需求迫切,改建力度亟待加大。
基于此,“住宅合作社”模式基本理念是通过集体拥有和合作管理,减少中间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创造更公平、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吴晨表示,联合社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委托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施工单位建设房屋。社员由小区全体不动产登记权利人组成,制定联合社章程,经政府同意后,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为非营利法人社会团体。根据危旧房改造小区规划用地条件,联合社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并会同有意向的承接企业开展资金测算。通过3轮入户调查,2次社员大会,持续磋商章程、优化资金测算、打磨改造方案,最终形成了联合社章程,选定实施主体,确定了改造方案。改造方案通过后,联合社正式与企业签订委托协议。
通过这一模式,武汉青山21街坊基本完整保留了原居住区134户的社区居住模式,社区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属性均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延续,同时融入部分商品房新居民,实现了“共生”住区的设计理念(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建筑共生)。改造后,21街坊这一昔日破败低矮的住宅楼,将成为一栋每单元两梯四户的住宅楼(两个单元),绿化率达30%,将切实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在吴晨看来,各大城市以“原拆原建”方式实施老旧小区更新案例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以“住宅合作社”为代表的实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老旧小区更新在组织机制、资金投入、居民搬迁等实施难点问题,打通了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居民参与、多元共治路径。
因此,吴晨建议,以各地“原拆原建”标杆项目为基础,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迫切需求,“以例促策”形成一套适用于危旧楼改建,可操作性强的支撑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共治的方式,加力实施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让老百姓过上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