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水仙园小区改造后旧貌换新颜,进一步升级居民幸福感。
水仙园小区改造后旧貌换新颜,进一步升级居民幸福感。
外窗更换、上下水改造、增设适老设施、提升物业服务水平……通州区水仙园小区数以千计的居民在2025年夏天告别“老破小”,迎来期盼已久的新生活。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州区住建委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学习教育成效的“标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就是生动写照。
水仙园小区位于通运街道,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总建筑面积11.08万平方米,包含24栋多层住宅楼,涉及居民1128户,常住人口3500余人。改造前存在上下水管网老化、外窗护栏密集、公共设施陈旧等问题。2023年底,水仙园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正式施工,涵盖楼本体节能改造、屋面平改坡、上下水系统更新、外门窗更换、小市政及园林绿化修缮等内容。
经过一年半的施工,水仙园小区曾经斑驳的墙面、漏雨的屋顶、堵塞的下水道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红砖白墙、硬件升级。这些变化,水仙园1号楼居民司宝玲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不仅改造了陈旧设施、修了路,后续还要绿化美化,现在‘里子’和‘面子’都有了。”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千百家庭,如何统一思想?据通州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中心王楠介绍,水仙园小区紧紧“围绕项目抓党建”的工作理念,通过“党建+项目”工作模式,强化对项目的统筹和指导,推进“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逐步形成“党建引领、政府引导、业主自治、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的模式。
在水仙园旧改项目中,采用楼栋管家服务模式,在临时党支部的引领下,构建了施工全过程的居民协调体系,为居民提供了网格化、规范化、多元化的服务保障,顺利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通过择优选取8名懂业务、善沟通、会协调、能落实的“施工楼栋管家”,分片负责2-3栋楼的居民协调事宜。线下设立居民协调服务中心,线上推广共建共治议事平台小程序,实现前期有回应、过程有跟踪、件件有着落。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制还被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采纳,并正式发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老旧小区改造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水仙园实现了上下水改造率和外窗护栏拆除率双100%的示范效果,这是继云景里旧改项目之后,又一个实现“双百”的小区。
王楠表示,水仙园小区不仅实现了雨污水管线、热力、电力同步改造,还推出“省心装”新模式,在小区上下水改造期间,将楼本体改造与居民室内装修并轨,同步为有需求的居民,有偿提供家居整装或局部房间精装修服务,通过旧楼改造与旧房装修相结合,实现“室内”与“室外”同步更新,不断扩大旧改工作成效。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现实,通州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也在“升级”。水仙园小区将适老化改造作为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以“三件套”(安全扶手、防滑地砖、紧急呼叫铃)为核心,为70周岁以上老人家庭筑牢居家安全防线。细节处见初心:卫生间作为老年人意外高发区域,水仙园小区改造中采用医用级防滑材料、L型扶手安装角度精确到人体工程学标准,紧急呼叫系统与社区服务中心实时联动,实现“风险可防、应急可及”。
旧貌换新颜的不只是水仙园小区,还有杨庄街道的华兴园小区。
华兴园小区建成于1998年,共17栋楼,建筑面积10.03万平方米,常住人口4000多人,因年代久远,管线老化、楼本体无节能,部分墙面脱落,屋面防水破损严重……
“华兴园小区居民对改造的诉求非常强烈,这些问题已不能通过简单的‘修修补补’予以解决。”王楠说,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华兴园小区于2024年底实现开工,实施主体为通州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中心,主要内容包括:小区楼本体改造及公共区域改造,楼本体改造包括外墙节能改造、屋面平改坡、上下水改造、外门窗更换,公共区域包括小市政及园林改造。将居民较为关注的外墙节能改造、上下水管线改造以及门窗更换同步完成。与此同时,还将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构建完整社区,探索老旧小区长效治理新模式。
冬去夏至,华兴园小区楼本体改造正在全面实施中,已基本完成12栋楼的外墙节能改造,预计8月底基本完成楼本体改造,并持续推进公共区域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新居梦”。2025年,通州新开工9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一批民生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幸福在家门口升级,成为一道最动人的城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