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日,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第五中队“共情执法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已成功设立三个“共情执法工作室”。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费帆 亓凤) 近日,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第五中队“共情执法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已成功设立三个“共情执法工作室”。近年来,武昌区推出“普法前置+共情执法”的治理模式,将控查违工作端口前移至装修前期,推动治理工作从“末端执法”向“前端预防”转型。此举使得新建小区的违建率大幅下降,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了温度与效能。
普法教育前置化,织密源头防控网络
武昌区将宣传教育作为违建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小区交付初期即启动“法治护航”行动。杨园街道在春风里小区设立“违建警示教育点”,通过主题展板、警示横幅及执法人员现场讲解,直观展示私搭阳台、违规扩建等常见违建形态,并逐条列明法律责任条款。“刚收房就收到包含装修负面清单、法律热线的‘普法礼包’,这种‘法治指南针’让我们装修时心里有底。”业主王女士对前置化宣传服务给予好评。
紫阳街道则在信达新外滩小区设置“法律咨询点+宣传展台”双线服务,执法人员结合高空坠物、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例,详解违建对建筑安全、公共利益的潜在危害,仅交付首月就接待业主咨询50余人次。这种“看得见、听得懂、问得着”的宣传模式,让法律条文从“纸上规定”变为“生活指引”,有效降低了因认知偏差导致的违建风险。
共情执法暖民心,“双轨并行”代替“以拆代管”
区别于传统“以拆代管”模式,武昌区构建“服务+执法”双轨工作流程,将人文关怀融入执法全过程?;袂沤值涝谛潞由缜枇?ldquo;违建宣传点”,通过展示违建拆除前后的对比案例、播放执法人员与业主沟通的纪实视频,让居民直观感受违建治理的必要性。今年以来,该街道通过“案例教育+情感沟通”,已促使2家临街违建住户自愿拆除违规搭建,既节省了执法成本,又避免了因强制拆除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
徐家棚街道创新建立“物业巡查——执法联动——业主自查”三级防控机制,督促月亮湾壹号等小区物业落实装修材料进场登记、日常巡查台账制度。“执法不是冷冰冰地管理,而是帮我们规范装修、守护家园。”该小区业主李先生的感受道出了武昌区“共情执法”的核心价值。
建立长效机制,全流程闭环管理
依托武昌区控查违工作流程手册,辖区成功实现了违建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该手册构建了一套涵盖“交房前风险排查——装修全流程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标准化体系,为辖区各街道提供了系统性的操作指引。此举有效推动了控查违工作从经验式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的转型,成为全市违建治理的创新典范。
在源头排查环节,武昌区查违办联合房管、消防、燃气等部门开展“交房前风险点扫描”,重点排查阳台外扩、侵占电梯通风口等隐患,建立“一户一档”风险台账;在过程监管中,区查违办指导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运用无人机巡检、智慧查违平台等科技手段,对装修现场实施“每日一检”,对螺纹钢、石料等重点材料实行“进场登记-使用跟踪”全程监管。
通过制定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对群众投诉高发小区要求每周至少2次现场检查,对低密度小区实行“无人机+入户”双模式监管,使执法力量精准匹配防控需求。在问题处置阶段,严格遵循“劝阻-上报-限期整改-依法查处”流程,通过快速处置违建线索,有效遏制违建增长。“将80%的精力投入前端服务,既能从源头减少违法行为,更能赢得群众对城市治理的理解与支持。”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武昌区将持续深化“普法前置+共情执法”机制,推动形成“物业尽责、业主自律、执法规范、社会共治”的违建治理新格局,依托街道与企业、群众,全力打造违建防控的“武昌模式”,让“法治温度”与“执法力度”同频共振,守护居民“安居梦”,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