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7月15日,盛夏骄阳炙烤大地,沙市区沙北水系生活垃圾中转站创新作业方式,以科技力量重塑传统环卫工作模式,呵护一线工人安全战高温。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汤海娟)中控室的数字大屏实时跳转着数据,远程指令精准操控着压缩设备,智能喷淋系统自动感应作业环境……7月15日,盛夏骄阳炙烤大地,沙市区沙北水系生活垃圾中转站创新作业方式,以科技力量重塑传统环卫工作模式,呵护一线工人安全战高温。
清晨3点15分,50岁的涂中华已在操作间完成首轮消杀。作为站内环境保障员,他见证了十年间环卫作业的更新换代:"以前清理卸料口要人工铲运,现在设备自动压缩,我们只需做好辅助消杀。"
余春姣是中控室里的"云端指挥官"。在二楼智能控制中心内,余春姣正通过数字监控屏幕调度作业。随着她轻点触控屏,卸料区的垃圾被自动压缩成标准方块,除臭喷淋系统同步启动。这位已转型三年的前财务人员指着大屏上的数据曲线说:"现在全程密闭处理,异味浓度比传统模式下降70%。"
王雅萍是环卫世家的传承者,正在智能化控制中心检查除臭系统运行参数,以及站内设施设备的温度指数。这个环卫世家的"第二代"见证了环卫作业方式的变迁:婆婆用扫帚,丈夫开清运车,而她只需指尖轻点就能完成全站调度。王雅萍说,“除了进行垃圾压缩设备远程操作外,我和余姐还要通过16个站内实时监控确保操作安全性,及时处理突发问题。”
这座高颜值的环保型垃圾中转站,配套公厕、负压除臭系统等室外配套设施,日处理量生活垃圾可达200吨,是沙市区首个使用智能控制中心的垃圾中转站。该中转站利用高科技,助力部分环卫工人告别传统作业模式,避免了高温作业,提高了环卫操作水平,改善了人工作业环境。
从涂中华手写的消杀记录到余春姣管理的数字台账,从王雅萍婆婆的竹编扫帚到如今的智能清洁方阵,沙北水系中转站的变迁折射出环卫行业现代化进程。当高温预警从"战天斗地"的动员令变成智慧系统的调控参数,不变的是劳动者对城市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