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3小时400元不限次数电话_寻花楼楼凤兼职论坛,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大学生空降平台

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发挥比较优势 放大资源禀赋 海东市全力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1-05-07 09:31 来源:

核心摘要:来源:海东市人民政府网站今年以来,海东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青海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将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作为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壮

来源:海东市人民政府网站
?
今年以来,海东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青海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将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作为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
一、自然资源禀赋是海东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先天资本”
?
海东素有“极地门户、青藏首站”的美誉,陆地航空铁路交通便捷,是兰西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连接带,京藏高速、109国道、兰青铁路、兰新高铁横贯全境,正在建设的西成铁路纵穿而过,青藏高原最大的民用机场也在城市规划区内,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同时,海东自然人文资源富集,有孟达天池、北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也是黄河四大文化之一的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有柳湾彩陶、喇家遗址、瞿昙寺、十世班禅故居等人文历史景观,更有极具地域特色的青绣、青稞酒等文化产品,为持续发展绿色文旅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
?
二、文旅融合发展是海东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后天优势”
?
海东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棺富嵘系闹匾不熬瘢崖糜我底魑⑹?、旅游兴市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黄河风情、田园风光为主的五大旅游品牌,“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色名片日益响亮。一是高水准促进文旅融合。去年,海东成功举办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河湟文化论坛,与沿黄13座城市共同发布《?;ご泻胙锘坪游幕6浴?,完成了《海东市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编制,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文旅与民生融合,从顶层设计上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高标准打造全域旅游。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互助县、民和县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试运营,瞿昙寺文化旅游景区已完成文物?;ぁ⒙袒钅康裙こ?,河湟文化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成为全省乃至西北的网红“打卡地”。三是高品质发展乡村旅游。紧盯“一圈三线”(环海东河湟民俗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圈,乡村生态线暨沿大通河旅游线、乡村人文线暨沿湟水河旅游线、沿黄旅游风情线精品旅游线),完善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笆濉逼诩?,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735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261亿元,文旅产业营业收入年均保持12%的增速。
?
三、省级大力支持是海东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信心所在
?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青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更是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海东市将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融入全省国际生态旅游区建设,建议省级层面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将海东作为外地游客来青海的一个“适应区”和离开青海的一个“缓冲区”,不断完善“青藏首站”生态旅游目的地集散枢纽功能;建议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河湟文化挖掘和?;ちΧ?,支持瞿昙寺、喇家遗址、北山森林公园等王牌景点景区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建议省级层面在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完善乡村生态旅游基础配套、打造生态旅游示范乡村向海东予以倾斜。
0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