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陈赞)昔日散发着臭味的市中心垃圾中转站,今日华丽变身,成为集宣传、教育、体验为一体的垃圾分类环保展馆,近日,湖北省首家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在宜昌正式对外开放,现代化互动式体验展馆让前来参观的市民耳目一新。
?
一站式了解垃圾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全球生活垃圾产量第一大国,每年约产生4亿吨以上生活垃圾,可以填满51个三峡大坝坝体。这些垃圾去哪里了?如果乱扔垃圾对生活又有哪些影响?步入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该教育基地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包含“重新认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这样做”、“生活垃圾去哪了”五个方面内容,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互动游戏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如果只是文字和图片,市民很难对垃圾分类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展馆,能够让大家立体化了解垃圾分类。”宜昌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说。
展厅里,新颖的展示方式让枯燥的垃圾知识变得容易接受。宜昌城区每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这个量到底有多大?现场用滑轨展板的方式十分直观的展示:宜昌城区2天的生活垃圾可以填满天然塔,6天的生活垃圾可以填满镇江阁,5个月的生活垃圾可以填满均瑶大厦。
互动体感投影吸引了观众们的驻足,观众用手触摸墙面上画面的城市不同位置,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垃圾,介绍垃圾的产生的来源。游戏互动区通过双投影融合,4个垃圾桶配有4台触摸屏,与投影实时同步,可容纳四人答题竞赛,在答题中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
?
垃圾中转站华丽变身为环保展厅
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位于位于宜昌市西陵后路10号,这里是宜昌市中心城区西陵区的核心区域,毗邻繁华的夷陵广场。
让前来的参观者惊叹的是,这座现代化的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前身竟然是被周边居民投诉的垃圾中转站。
?
宜昌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城市发展,在西陵后路设立了垃圾中转站,年处理垃圾约20吨到30吨,能够满足周边居民垃圾的中转。
1997年,三峡大坝截流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夷陵广场被确定为城区首批永久性?;す猜痰兀袅谝瞬谢鸪嫡镜囊牧旯愠〕晌顺鞘兄匾拇翱?。随后的20年里,宜昌市城管委多次对中转站改造升级。但由于中转站位于马路边,并紧邻居民区,常被周边商户、居民投诉,近几年中转站处于停用的状态。
72岁的居民廖天明2006年搬到附近的祥和园小区,离垃圾中转站仅100米?!拔颐刻炀饫锒寄芪诺匠粑?,尤其到了夏天,大家只能掩着鼻子走?!绷翁烀魉?,现在改造成了宣传垃圾分类的展馆,对周边的老百姓来说做了件大好事。和教育基地一墙之隔的小卖部老板廖秀枝也对此拍手称快,“以前是垃圾站我们不仅要忍受臭味,对我们生意影响很大,现在我们都太高兴了!”
“从垃圾中转站到垃圾分类的教育基地,也是希望通过前后的对比来体现城市对于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变化,更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币瞬谢肺来娼瓶瞥ぴ樘嗡?。
?
宜昌垃圾分类实现三个主要区域全覆盖
2017年,宜昌市被纳入全国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宜昌城区共1303个居民小区建设分类投放网点3500余个,城区999家公共机构分类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全覆盖,实现了三个主要区域的覆盖,使市民从生活、工作到学习全方位、全链条融入垃圾分类体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在逐步提升,市民的分类习惯正在养成。
?
宜昌市城管委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利用湖北省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奖补资金,通过改造原有西陵后路垃圾中转站建设了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项目设计单位为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武汉长江日报博览有限公司。该教育基地免费对公众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参观采取网上预约的方式。
“宜昌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的落成,标志着我市在普及全民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推动习惯养成中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让广大市民了解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的全流程,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宜昌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