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就像城市的‘血管’,虽然隐身在人们视线之外,但一旦发生故障就像城市发生‘血栓’。”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柏清表示,将市政管线集约布设在地下管廊,即便发生“血栓”,也不用重复开挖道路,减少了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此外,在通风、干燥、监测便捷的地下管廊内,管线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得到成倍增加?!?/div>
6月10日9时许,由于通风口堵塞,汉州路地下管廊综合舱第五分区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标准,传感器监测到这一异常情况后立即自动预警。成都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监控系统接到预警,自动启动管廊内风机换气,很快使氧气浓度恢复正常。
“控制中心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脑’,由总控中心和多个分控中心构成,实现全域监控和片区巡查相结合?!背啥际泄芾燃喙芊裰行闹魅卧》褰樯?,总控中心已于去年7月试运行,负责对全市地下管廊进行全域监控、指挥调度,确保管廊安全稳定运行。
在总控中心监测平台,轻点按钮,一处地下管廊的三维模型跃然眼前。“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能够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弊芸刂行墓こ淌Ω嫠呒钦?,地下管廊往往与其他设施交汇编织,例如金融城地下管廊就与两条地铁以及10余条市政道路相交,“在复杂环境下,按照实际尺寸比例和光线环境进行模拟,再通过VR(虚拟现实)模拟管廊内各类突发事件,就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div>
?
安全是地下管廊的生命线。走进天府新区一处地下管廊,酷似红灯笼的消防装置分外醒目?!耙坏┓⑾只鹁蛘呒淄椤⒁谎趸嫉绕宄?,这个自动化装置便会报警或喷洒灭火粉?!惫芾任さノ桓涸鹑烁嫠呒钦撸械墓芾饶诨贡赣泄斓阑魅?,一旦发现火警,能以20公里时速移行灭火。
?
“每公里地下管廊包含的消防、通风、监控与报警系统等七大类设备大约500个?!痹》褰樯芩?,管廊内部的各类传感器对现场实景、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保持着高敏感度监测,是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眼睛”和“鼻子”,配合控制中心这个“大脑”提高管廊运营维护效率和稳定性。
?
精准施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
?
“以前,那么粗的污水管道直接横在马路旁,让人担心爆管或泄漏?!奔易×淝宕虻木用窭罾韪嫠呒钦?,去年市政改造时,迁走了这处管道,隐患消除了,马路也变得宽敞、美观。
?
露天管道迁走,地下管廊有一功。去年11月,地下管廊建至附近,正好将这处污水管道顺势收纳入内。
?
“改造后,洛带镇这条污水管道深藏在地下40米处的管廊内,布设了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安全有了保障?!背啥际谐鞘泄芾砦被崾姓Ω涸鹑苏爬枨嗨担芟叻掷嗳肜?,合理布局,不仅能丰富城市“里子”功能,也让城市“面子”更整洁。
?
绿树成荫,花开如画,喷水池水色清亮……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绿地公园,就建在地下管廊所在地面上。
?
“地下是污水管廊,地上是绿地公园?!敝薪ㄈ窒钅烤砘滦∷筛嫠呒钦撸芾嚷裨诠暗叵?0多米深处,与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相连,实现给排水、再生水管道共用。部分污水经过净化,从地下管廊抽到地面成为公园的景观用水。
?
成都建设地下管廊,既注重同步推进、一举多得,也讲究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
“老城区的一些区域采用传统方式布局管线,如果在这些区域新建地下管廊,涉及大量建成设施的重新规划,影响大,成本高。这种情况下,只要原状布局的安全性有保障,就保持原状?!闭爬枨喔嫠呒钦?,成都将地下管廊建设分为新建项目和老城区改扩建项目两类,充分考虑新老城区、地理条件、道路断面等因素,对是否将管线统一纳入地下廊道,遵循“宜入则入”原则,不搞“一刀切”。
?
按照规划,到2035年,成都全市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有望突破1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