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要求,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择我省湟中县黑城村、大通县土关村开展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工作,以村民为主、问题导向为基本原则,尊重村民意愿和村庄实际,通过组织发动和培训引导,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建立村民共同参与决策、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评估建设效果、共同享受建设成果的共同缔造机制。
?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安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负责湟中县黑城村和大通县土关村共共同缔造示范工作,并选派2名干部分别挂职担任两县副县长全程指导试点,2个示范村村庄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农民满意度增加,村民参与村庄家园建设热情大幅提高。
?
一是思想观念发生明显转变。通过组织考察、观摩、座谈、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村民思想观念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从“消极应付”变为“积极主动”,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变为“共商共谋”,共同缔造思想共识基本形成。
?
二是精准发力合力推进显初效。规划团队深入群众,从村庄给水、污水和厕所改造入手,兼顾产业发展和公共环境治理,以百姓关注的难点为切入点,与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充分讨论,推翻规划师方案,采用村民自画规划图,共同谋划完成了符合村庄实际、可落地、可实施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及建设方案。与此同时,探索出了房前屋后环境清理项目由村民出工出资;技术含量降低且工作量较大的绿化工程等项目由村民参与建设并按当地工时费取酬;技术含量高、施工复杂的粪污一体化和燃气工程由村集体选择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建设的3种村民参与建设模式,实际费用比以前节省30-50%。
?
三是建设共管机制初步建立。两个示范村建立了纵向到底(党的领导从县委到镇、到村、到每位党员贯彻到底,政府服务从县政府到镇、到村、到每位村民服务到底)、横向到边(全体村民都参与)的建设共管机制。成立了公共建设资金帐户监管委员会(资金账户共管)和村庄公共环境建设理事会(项目建设共管),建立了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的项目管理机制。同时,成立了村庄公共环境管理理事会,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组织村民代表、村庄中小学生对村庄公共环境的整洁度、垃圾分类收集情况、村民门前三包的情况进行评价,每月张榜公布,奖励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