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一条仅4.5米宽的砂石路如同悬空的丝带,缠绕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之间。中交建设者们必须在海拔1800米至4700米的断崖间开凿路基。脚下是咆哮的怒江激流,头顶是随时可能倾泻的碎石洪流。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吴乐意)
横断山脉的“地质博物馆”:悬崖上的生死线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一条仅4.5米宽的砂石路如同悬空的丝带,缠绕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之间。中交建设者们必须在海拔1800米至4700米的断崖间开凿路基。脚下是咆哮的怒江激流,头顶是随时可能倾泻的碎石洪流。在这样的“死亡路段”上,“大流沙”区域的滚石以每秒5米的速度滑落,工人们只能在清晨风速骤降的短暂窗口期抢修,安全员手持望远镜紧盯山体,哨声与滚石撞击钢板的轰鸣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施工交响曲。
四季无常的“魔鬼考场”:与天地角力
海拔4636米的某垭口,冬季积雪厚度超过2米。2023年12月的一次雪崩,将附近路基掩埋成“白色坟场”。中交建设者奋力救险,只为抢通物资生命线。而到了夏季,暴雨裹挟着泥石流冲毁路基,工人们蹲在没过膝盖的泥浆中,用双手扒出被掩埋的排水涵管,指甲缝里渗出的血水与红土混作一团。
岩壁间的“毫米级战争”:隧道中的生死较量
在项目2条隧道中,4#隧道的施工堪称“绝壁芭蕾”。每掘进1米,工人们需在破碎的页岩层中打入36根锚杆,最艰难处月进度仅10米,相当于平原隧道的1/25。缺氧环境让内燃机械效率下降30%,工人们每隔4小时就要轮换到洞口吸氧。2025年3月的一次岩爆,200立方米的碎石瞬间填满刚挖好的导洞,一名安全员回忆:“碎石擦着安全帽飞过,我们是用钢钎和命,在跟大山抢时间。”
车轮上的“动态保通”:流动的钢铁长城
在尚未硬化的路基上,满载建材的卡车排成长龙,以15公里/小时的限速在这条公路上蜗行。雨季,沿线施工路段处发生塌方,40名抢险队员在72小时内垒起2000个沙袋护墙,他们的胶鞋被泥浆粘脱,索性赤脚站在冰冷的塌方体上传递物资。护路队长说:“塌方清不完,我们就用身体当路标!”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暴风雪中,护路队员每隔50米站立一人,用哨声引导车队穿越雪崩区,他们的眉毛凝结成冰凌,却为200辆运输车点亮了“人肉导航灯”。
(图为周末沿线公路行车图)
血肉铸就的海拔刻度:永不融化的冰霜勋章
这条公路平均每公里消耗3.2吨炸药、670立方混凝土,更刻录着建设者用血肉写就的数据:测量员的十指关节因长期握持冰冻的仪器肿大变形,焊工的耳朵被长期被强风沙贯入时而耳鸣,技术员从工装口袋里掏出的矿水早已冻成“冰柱”。当2025年年末三级公路全线贯通时,中交建设者们又转战4#隧道——这个在冻土中目前平均以每天5米掘进的高寒隧道,将成为横断山脉新的传奇注脚。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这群现代“愚公”用安全帽上的冰霜、钢钎磨出的老茧,以及永远留在海拔4636米的青春,凿刻着新时代的茶马古道。他们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更是一个民族向险而行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