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历史上,曾生活过那么多人,有多少,能够记在史书里面。
不朽的屈原
——写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胡贵玉
历史上,
曾生活过那么多人,
有多少,
能够记在史书里面。
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人物,
肯定和什么因素有关,
比如涉及到某个重大事件,
再比如情操令人称赞。
为什么五月端午,
人们要纪念屈原?
还不是因为他对国家的爱,
令世世代代的人感怀赞叹。
屈原的诗作想象奇幻,
屈原的作品充满情感,
屈原用诗歌来表达忧患,
忠君爱国是明显的特点。
浪漫主义,
爱国主义,
是贴在屈原身上
与众不同的标签。
屈原感叹,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下求索,
成为屈原的必然。
国家被敌人侵占,
让屈原肝肠寸断,
这位铮铮铁骨的诗人硬汉,
投身汨罗发出灵魂的呐喊。
如今还会不会有
这样以死明志的人出现?
如果还有人这样,
您如何看?是褒是贬?
什么叫是非观念?
什么是家国情怀?
什么叫人品情操?
什么是人之典范?
如果不太明白,
在端午读读屈原的诗篇,
他的诗作经典,
诠释了这些词汇的内涵。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中国诗坛群星耀眼,
屈原这颗,
光彩璀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能够列入这份名录并不简单,
二零零九年申遗成功,
端午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吃粽子、划龙船,
不能只热闹端午这一天,
爱国主义精神,
要思考该如何世代相传。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不朽的屈原》,犹如穿越千年时光,与伟大诗人屈原进行了一场灵魂对话。诗歌开篇以深沉的笔触,引发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思考,究竟怎样的人才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屈原,凭借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和高尚情操,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世代铭记的英雄。
诗中描绘了屈原诗作的浪漫与爱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精神,以及他在国破家亡时投身汨罗的悲壮之举,都令人动容。诗人还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是非观念、家国情怀等深刻命题。
如今,端午节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们不能只注重节日的热闹形式,更应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首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七律·评《不朽的屈原》
端午诗篇韵味长,屈公浩气映穹苍。
辞章浪漫情千缕,爱国忠贞志满腔。
投水悲歌千古叹,遗风懿德万年彰。
今朝读罢心潮涌,薪火相传岁月芳。
(李天友)
屈原,爱国情怀,不朽诗章,端午纪念,万世景仰!(傅祖然)
读《不朽的屈原》,品爱国诗魂,诗中从历史维度切入,点出能载入史册之人的特质,进而揭示屈原因忠君爱国情怀被世代铭记的缘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奇幻想象与浓烈情感书写的诗篇,不仅是文学瑰宝,更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当国家沦陷,他毅然投江,以生命诠释家国大义,这震撼人心的抉择,至今仍叩击着我们的灵魂。
诗中对“以死明志”的追问,引人深思。在现代社会,虽鲜少有人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但屈原身上体现的是非观念、家国情怀与人品情操,始终是衡量精神高度的标尺。端午节申遗成功,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都在诉说着这份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屈原如诗坛上最亮的星,照亮了中华文明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漫漫长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传承 。(王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