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当晨曦初染天际,我总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敬礼仪式中,触摸到文明最温润的肌理。
《礼的光辉:从军旅到社区的文明传承》
文/周中金
当晨曦初染天际,我总能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敬礼仪式中,触摸到文明最温润的肌理。
在军营,哨兵如青铜雕像般凝固在哨位线上。那深嵌土地的军靴丈量着国土的经纬,那挺立于肩的钢枪切割着时光的刻度,那铿锵并拢的足跟声里,仿佛回荡着"人在阵地在"的古老誓言。每当此时,我总会以标准的军礼回应——这不仅是军人之间的默契对话,更是对"牺牲奉献"价值体系的集体宣誓。战位上的坚守让每寸山河都有了温度,军礼的仪式感则完成了代际使命的神圣交接。
转业三十载,在江城花园的门禁前,我惊喜发现这种精神基因的当代转译。物业保安的军姿虽少了几分凌厉,却多了几许亲和。当他们微笑着道"早上好",我总会下意识回以"同志们辛苦了"。此刻,门禁系统化作了文明的转译器,将军旅文化中的"令行禁止",转化为社区生活里的"守望相助"。
这种礼仪范式的嬗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密码。军事礼仪作为刚性制度的柔性表达,构建起高度组织化的战斗共同体;社区问候则以非正式制度的形态,重塑着都市陌生人社会的交往伦理。当保安规范地行举手礼时,展现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对劳动尊严的集体认知;当居民自然回应问候时,传递的不仅是礼貌习惯,更是对平凡坚守的价值认同。
武穴市的城市更新实践印证了这一文明演进逻辑。在刊江社区服务中心,"礼仪实训角"配备VR教学系统,将队列训练转化为服务礼仪课程;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刻意保留的廊亭座椅成为邻里问候的物理载体。数据显示,实施"礼仪基础设施"工程后,社区投诉率下降34%,居民互助事件增长67%。这种将礼仪文化嵌入城市肌理的治理智慧,使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再造,更是文明基因的重构。
从长江大堤到社区街巷,礼的本质始终是对"人"的双向尊重。军人用热血守护国土,保安以微笑温暖家园;前者以服从为天职,后者以文明为本分。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这些看似微小的礼仪互动,恰似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为钢筋森林输送着温情的养分,让素昧平生的市民成为命运共同体。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它如同长江之水,在军旅的刚健与市井的温润间激荡,在纪律的冷峻与生活的烟火中交融,最终沉淀为城市最厚重的精神底色。当每个"早上好"都能换来"辛苦了"的回应,文明的火种便在这日常的仪式中,完成了最生动的代际传递。
(作者系湖北武穴市住建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