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路两侧绿化带,都建设成低于路面的生态草沟,路面雨水会自动导流到生态草沟。”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邓朝显在现场向记者揭开了“海绵魔术”的秘密,“生态草沟上种植着灌木花草,起到拦污净化、过滤吸附的作用;生态草沟下,自上而下还铺设着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逐层对雨水进行渗透、滞蓄等处理,同时补充地下水;遭遇强降雨时,溢流才会通过高于生态草沟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div>
“道路、建筑地块等‘海绵’设施建设,属于源头调蓄,有助于缓解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但只能算‘小海绵’,如果排水能力完全饱和,‘小海绵’也溢水,咋办?”李怀恩说,还要加强市政排水管网和城市中央雨洪系统建设,“源头调蓄、排水管网和中央雨洪三大系统相互协调,才是‘大海绵’,才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治本之策”。
记者了解到,在沣西新城,一条连接沣河和渭河、总长6.8公里、平均宽度300—400米的东西向绿廊如今正在建设。绿廊内布置有湖泊、湿地、森林,承担着城市中央雨洪系统调蓄枢纽的重任。
走进同德佳苑和康定和园小区,记者看到,建筑屋面及地面雨水经落水管或地形收集后,汇流至小区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滤沟、植草沟等“海绵”设施,经土壤、植被等吸收后,逐层下渗并滞蓄?!坝炅拷洗笫保谟晁ㄔ?、生态滤沟中形成微型水景,既可补充地下水,也可收集起来用于小区绿化或消防;极端天气下,过量雨水才会溢流汇入市政管网?!毕钅抗ぷ魅嗽蔽獗吭谙殖∠蚣钦咄嘎读艘蛔槭荩罢庑┬∏鲁潦铰痰芈蚀?0%—40%,透水铺装率大于10%,可实现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85%?!?/div>
“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海绵体’,用生态‘溶解’城市,打破原来铁板一块的‘水泥大饼’,让雨水在都市中也能够有序迁徙?!蔽飨绦虑芪岣敝魅渭孀芄婊钫囟鸶嫠呒钦?,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减轻热岛效应,还能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会不会花大钱办小事?
海绵城市建设造价比传统建设方式高约2%,尚缺乏统一设计和施工标准
关于海绵城市,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海绵城市会不会花了大钱办小事?成本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据总体测算,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在工程造价上比传统建设方式仅上浮2%,但是在解决城市内涝、错峰消减径流方面事半功倍?!钡顺运怠?/div>
问题又来了:新区建设好比“白纸挥毫”,易于规划,而“积重难返”的老城区也能建海绵城市吗?
“毫无疑问,建成区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崩罨扯鹘ㄒ?,建成区应充分利用城中村改造等城区成片改造的机会,把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纳入规划设计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将原有道路绿化带改造为下凹式绿地,将原有人行道、停车场等硬质铺装改为透水铺装,在局部增加地上或地下雨水调蓄池等,面对现有问题与群众诉求,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创新探索。
此外,采访中亦有专业人士向记者反映,海绵城市作为新的建设理念,应有系统完善的建设规范,而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尚缺乏统一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国务院、住建部出台的文件亦仅是指导性意见,如何验收也是空白,建议相关部门尽快修订出台强制性技术标准。
记者手记
多想一点 先行一步
7月24日晚,西安、咸阳城区普降暴雨,笔者也遭遇“看海”,平常40分钟的回家路花了整整四个小时,城市内涝造成多条干道出现严重拥堵。
采访发现,海绵城市其实并不“神秘”,也无需太多“高精尖”“高成本”设备和投入。只需在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上多想一点、先行一步,因地制宜地探索诸如道路生态草沟、地块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实用的“土办法”,即可未雨绸缪、缓解水患。同时,我们也更期待类似城市中央绿廊雨洪调蓄系统等“大海绵”的合理布局、超前规划。总之,创新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让城市的居住者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心。
所谓“上医治未病”,如果城市规划建设者的理念能够常??悸堑骄幼≌叩那懊?,如果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能够常常走在市民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前面,主动创新做法而不是被动补漏填缺,那么城市内涝问题也好,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用水用电紧张等其他“城市病”也罢,是否都能防患或减患于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