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相较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评估指标更为严格?;坪铀担骸耙匀司奥痰孛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是不低于14.8平方米,几乎比过去国家园林城市的不低于7.5平方米指标,翻了一倍?!?/div>
??在两江四岸建成830公顷滨江画廊,墨水湖、龙阳湖等71个湖泊公园各具特色;建成三环线生态带“一带45珠”公园群,推进外环线生态带郊野公园群建设;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和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山水十字轴……近些年,武汉不断筑牢城市绿色基底,逐渐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描摹成整体。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武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8.2%增加至43.09%,绿地率由32.9%增至40.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91平方米增加至14.99平方米,实现人均“一间房”。
??公园负责人尹锦程说,金银湖公园初建时,植被繁茂,水域封闭,园区功能单一。近些年,公园提档升级,在保留植被基底的大前提下,结合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打开湖岸线,并在沿线布局水榭、栈桥、浮桥、码头等多种亲水空间,给市民带来更好的游玩、健身、休闲体验。
??近年来,武汉园林绿化工作由“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发展。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忠明说:“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城市为民服务水平的提升?!?/div>
?
??精致公园的评选便是生动范例。3月29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2022年“精致公园”评选结果,黄鹤楼公园等12座公园获评。
?
??“评选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民?!蔽浜菏性傲趾土忠稻止肮芾泶Ω涸鹑诵砦八担嘣钠姥”曜疾唤鲆蠊巴ü富芾硖嵘把罩?,还要让公园成为市民真正喜欢去的绿色空间。今年4月,武汉推出首批23个城市公园共计48片绿地开放共享,满足市民在公园里亲近自然、开展运动、感受文化等多元化需求,不断丰富公园的内涵。
?
??据了解,通过着力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武汉已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前全市各类公园已达860座,预计“十四五”期末将建成“千园之城”。
?
??加速建设的林荫路,像给马路装了“空调”,成为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目前,武汉市建成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总长为3600余公里,其中林荫路总长约3168公里,林荫路覆盖率达88%。
?
??持续实施蓝绿交融,武汉构建起全域绿道体系。截至目前,武汉累计建设绿道总里程已达2275公里,绿道连接起居民区、公园景区及重要文化场所,成为有活力、有温度的绿色生活新空间。
?
??华中农业大学姚崇怀教授说,近年来,武汉生态环境正在实现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转变,也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让江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
?
??共建共创“火起来”
?
??在武汉,闲暇时光,可以到东湖磨山赴一场吸氧之旅,可以到沉湖湿地看群鸟翔集,可以到青山江滩赏绝美日落,可以到解放公园上一堂自然教育课……
?
??亲山近水,为江城人民带来了自然的意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也让江城人民厚植了“爱绿、护绿、亲绿”的理念,共同参与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
??怀揣着一抹情愫,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喻梦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沙湖公园管理处,由一名“观光者”变成公园的“守护者”。
?
??宣传沙湖文化、开展共建共管是喻梦的工作日常。虽然事务琐碎,但她说,自己对这份工作热爱到痴迷?!跋衷诳梢愿玫鼐〖核?,守护眼前的这片景,守护这里的烟波浩渺、沙鸥翔集?!?/div>
?
??“14年前这里的候鸟种类只有153种,现在,沉湖湿地已监测到鸟类277种,其中国家级重点?;つ窭?4种。”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で墓こ淌Ψ虢梁?5载,被同事们称为沉湖湿地“活地图”。
?
??沉湖湿地是武汉市可观测鸟类数量最多的地方,为?;な乩锲芟⒌恼湎∧窭?,冯江跑遍了湖区,拍摄记录了几万张候鸟图,从“鸟盲”到了可以“看图识鸟”“听声辨鸟”的程度。
?
??走进武汉青青美庐小区,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等徽派建筑景观让人心生舒畅,然而居民房前屋后一片片特色各异的微小花园,却精致得让人惊喜。
?
??小区志愿者黄伟说,近年来,在社区、业委会和物业的共同推动下,小区居民踊跃认领“小花园”,闲置空地被打造成花坛绿地,小区的每一棵树木、每一片绿植都有居民认领,大家“共同缔造”,美庐处处是景。
?
??在武汉,有越来越多社区生态花园成为居民生活中可亲近的自然。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的“绿色驿站”达到313个,开展各类生态实践、自然教育活动近300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
?
??吴俊勤说:“建设美丽武汉,关键在人。正是有了这群为‘绿’而忙的人,武汉才拥有了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园林新画卷的坚实底气?!?/div>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