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自然?;さ毓芾砜聘笨瞥ぴ狼旃樯埽;で闪⒅埃饫锍て谟写迕窬劬?,想要迁移居民、拆除建筑、增绿护绿,每项工作都困难重重,“从?;ぱ镒遇慕嵌壤此?,我们当然希望尽可能保持原生态,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工作都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配合上也会存在困难?!?/div>
转折出现在2017年。广德市推行林长制改革,由市主要领导担任林长,细化了30个有关部门在林长制改革中的职责,上千名林长同时上岗。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宣城市林长制改革区划的1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了工作重点之一。
拆除养殖类厂房7756平方米,搬迁居民住房3户共2371平方米,拆除11栋护林房共1138平方米,拆除白芨种植大棚2750平方米……这是自2017年以来,广德市对境内扬子鳄?;で绕涫呛诵那姓牡某杉ǖァ?/div>
推行:因地制宜,从造林护林到增绿增收
林长的设立,一度让家有40多亩山林的杨士翠很忐忑。不让砍树卖钱,没了一大块收入,愁得她好几天没睡好。
七塔村有28000多亩山林,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人就拿起斧头上山砍树卖木材。后来,木材渐渐卖不上价了,当地人又把木材烧成木炭卖。到了2017年,当地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做着木炭生意。多年的砍伐,使得地质灾害频发,山林里只能种毛竹。
初当林长的田润丰,心里也忐忑:凭着“林长”两个字,能否让村里人放下砍树的斧头?他意识到:不想让林长制成为一纸空文,必须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林长田润丰的推动下,2017年,七塔村建立了竹笋加工厂。这不仅把以前没人瞧得上的竹子变废为宝,还吸引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杨士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杨士翠家里一年往厂里卖竹笋可以收入几千元,在厂里做工,她还有一年3万元的收入?!吧缴系乃衲苈羟龉せ褂泄ぷ剩衷谌梦铱呈饕膊幌肴チ?。”杨士翠说。
七塔村的情况在广德市十分典型。广德市有200万亩林业用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0%,其中,以竹子为主的林区和以树木为主的林区,各占约50%。随着林长制的推行,新问题出现了。
“如果要管护一般的树木,就要禁止滥砍滥伐和植树造林,但是要想合理管护好如此大面积的竹林,就必须进行有序采伐,才能避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威胁?!惫愕率辛忠捣⒄怪行闹魅未髁克?。为此,广德市因地制宜谋发展。“针对木材区,我们在进行?;さ幕∩?,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而在竹材区,我们通过承包经营的山场集中流转,进行适度规?;时窘?,通过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一方面降低采伐成本,一方面提升竹材市场竞争力。”戴龙强说。
深化:赢得民心,化改革优势为治理效能
2020年12月,广德市东亭乡高峰村村民胡继国与家人合计后,在《农户加入合作社协议书》上一笔一画签了字。这对胡继国来说,意味着自家的20亩竹林以托管的方式流转给同村村民谢权文负责的合作社。当月,这家合作社完成了高峰村7个村民组的5700余亩山场的流转。
“村里竹林有上万亩,要是能多流转些土地,实现规?;谐∏熬盎岷芎??!毙蝗ㄎ乃?,为了发展村里的竹材加工,他在2015年成立了合作社。
然而,起初流转土地的事遭到不少村民极力反对。为啥?按照当时的规定,林地经营权和毛竹所有权都归合作社所属,所以村民山场的林权证也要过户给合作社。
“林权证怎么可能轻易交出去?”高峰村党总支书记王明江说。那怎么办?只能从流转方式上想办法。2020年7月,高峰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始宣传托管式流转:林权证不用过户给合作社,还归村民所有。这一下子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2020年6月,安徽选定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每个先行区重点探索2至5个体制机制创新点,推动更多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切实将林长制改革优势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作为先行区,广德市承担着完善承包林地改革联系点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承包林地活化经营权制度、探索建立农村集体林地林木经营权证制度3项改革任务。托管式流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先行区建设确立了改革目标,也给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探索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然后通过实践,进一步评估并加以确认。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林长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戴龙强说,“下一步,要结合广德市的地域特色,尤其是要在竹产业发展方面做文章,通过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式,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让青山更绿、村民更富。”
“林长制解决了一些积年难题,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调动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业发展。”安徽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向阳介绍。
如今,安徽在全省全面建设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即“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制度、“一林一警”执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初步建立以各级林长责任区为落点,五大服务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基本实现全省一个数据平台、一个手机APP、一个公示牌二维码。
?